當心愈抓愈癢😨#異位性皮膚炎 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性發炎疾病,也是濕疹的一種,容易反覆發作,大約有3%∼5%的孩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,有60%會在一歲前發病。而青少年及成人好發於手腕、手肘、膝蓋或是腳踝的彎折處,臉部及頸部也常發生。
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異位性皮膚炎是因先天正氣不足,加上後天外邪刺激所引起。臻觀中醫/澄觀中醫表示,急性發作期先以袪除外邪為主,治法可分為祛風、利濕、清熱,視程度調整藥物;而慢性期則以健脾利濕,養血潤燥為原則。
—
【💁♀這些穴道散風邪、化濕滯】
📌合谷穴:疏散風邪,開關通竅,清泄肺氣。位在虎口併攏肌肉凸起最高處。
📌曲池穴:疏邪熱,利關節,祛風濕,調氣血。位在手肘折彎時中點的位置。
📌血海穴:調血養血,宣通下焦。對側手掌蓋住膝蓋,拇指尖部指到之處。
📌陰陵泉穴:運中焦,化濕滯。小腿內側上端,脛骨轉折凹陷處。
(資料來源/臻觀中醫、澄觀中醫)
💡小提醒:身體有任何異狀建議都先就醫,避免延誤病情哦!
—
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角質層的脂質與天然保濕因子不足,因此皮膚保濕能力差。想減緩異位性皮膚炎,除了盡量避開過敏原,北醫附設醫院醫師張棋楨指出,只要保溼做得好,異位性皮膚炎就不容易發作。
為了盡量維持肌膚的良好狀態,就必須要善用護膚產品,例如乳液、嬰兒油等。張棋楨表示,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,用橄欖油、凡士林、嬰兒油就行了,因為油的保溼效果最好,方便又不貴。